匠心交织意飞扬 ——永煤公司以省煤炭行业大工匠巡回技术交流助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侧记-九游会国际

匠心交织意飞扬 ——永煤公司以省煤炭行业大工匠巡回技术交流助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侧记

2021-10-21 来源:河南能源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10月12日上午,在永煤公司车集煤矿举办的河南省煤炭行业创新工作室联盟协同攻关暨大工匠巡回技术交流活动现场上的一幕,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带来了一个研究课题,跟大家交流探讨一下:利用井下5g网络优势,通过井下防爆手机对皮带机进行远程控制,实现皮带机智能集控……”技术交流环节中,中原大工匠、郑煤集团白坪煤业公司刘广坛迫不及待地拿出随身携带的“信号控制板”等电子元件与在场大工匠进行交流,这一举动让现场的气氛一下子被点燃……

  倾囊相授传“真经”

  “我就是想证明,外国人能做到的,咱中国工人也能做到!”报告会上,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帘子布公司捻织二厂的王建勋大工匠话语慷锵、震撼全场,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交流会上,来自平煤、焦煤、郑煤的五位大工匠,从学知识、练技能、搞创新、提工效等方面交流了工作心得体会,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给参会职工。

  “工匠成长的过程就是:兴趣、执着,没有攻克不了的难题,在不断地学习中进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九矿机电一队电工班班长靳文献说,“工作不仅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在工作中要有精雕细琢的精神。”

  “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关键在于树立匠心。”中原大工匠、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十矿首席技师郭晓广以《三代矿工一个梦》为题讲述了自己成长成才的个人历程,并倡导大家干好当前事,争做“创新人”。

  “创新就是创效,创新就是创业。”中原大工匠、河南能源焦煤公司赵固一矿机电队副队长李满意用30年扎根煤矿的经历告诉大家,创新是第一发展力。

  五位大工匠刻苦钻研的品质,傲人的劳动成果,坎坷的成长经历使得现场掌声不断……

  “都是实打实的‘干货’,这些宝贵经验,会指引我今后的创新之路愈走愈宽。”河南省煤炭行业大工匠、永煤公司车集煤矿职工纪亚柯受益匪浅。

  “此次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成果、学习先进经验的平台,为我们企业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提供强劲动力。”永煤公司党委副书记席晓辉如是说。

  传承匠心见行动

  设备运转的轰鸣声、敲打铁器的叮当声、工人交流的大喊声,交织回荡在车集煤矿机修厂厂房上空。10月17日,在该厂机加工车间,笔者看到几名职工正在一台“未知”的设备前忙碌着。

  郭东方、纪亚柯均是首批“永煤大工匠”称号获得者,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游弋工作室的核心成员。作为省煤炭行业大工匠巡回技术交流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备受鼓舞、深受启发。交流会结束后的五天时间里,他们带领身边职工向废旧锚杆修复取直项目发起了“总攻”。

  “矿废旧物资库有许多升井的废旧锚杆,因弯曲变形严重而不能修复使用,以往都是作为废铁处理,实在是可惜!”郭东方告诉笔者,技术交流会前他们就一直在进行技术攻关。

  受五位大工匠的启发,他们将创新思路进行了改变,将锚杆固定装置进行了完善,使得锚杆在修复过程中受力更加均匀牢固,并将牵引装置由“气动牵引”改为“液压牵引”,增强锚杆修复牵引力。经过五天的研究试验,目前这台自主发明的“锚杆取直机”效能已初步显现。

  现场演示过程中,看着一根根几乎弯成圆形的锚杆被逐渐取直,笔者甚是感慨:每一位工匠都是具有高超技能、技艺,专心、专于某一领域的非凡劳动者。

  “废旧锚杆取直后,我们还通过校直、截断、缩径等工序,将2.2米左右的锚杆改造成1米至1.2米的,能够完全满足目前井下需求。项目完成后,将提升废旧锚杆修复率达85%左右,每月可为矿井节约材料投入近5万元。”纪亚柯说。

  打造一流工匠“摇篮”

  人才是科技创新最核心的因素。永煤公司始终坚持“人才强企,人才兴业”发展理念,将人才培育、人才发展提升到与生产经营同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永煤公司先后涌现了游弋、杨振兴、张大海等一批工匠型高技能人才,创建了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6个,全部加入了煤炭行业工作室联盟。

  “永煤公司历来高度重视职工队伍素质提升和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仅2020年,就有18名高技能人才获评永煤及以上大工匠。”永煤公司工会副主席任建新说。

  以车集煤矿为例,依托国家级技能大师游弋创新工作室,累计培养技能人才300余人,工作室成员获得省级及以上荣誉30余项,专利授权80余项,完成各类创新成果2000余项,为企业创效达2亿元。

  首批中原大工匠、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游弋感慨:“我们都是借着国家、企业对技能人才重视的东风,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更应该做好‘传帮带’,带领身边职工潜心钻研,奋力创新,以卓越成绩回报企业、回报社会。”

  如今,在永煤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和群众技术创新工作交相辉映,为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输送不竭动力。

网站地图